- 相關推薦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精選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jīng)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1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今天聽了金老師上的《菩薩兵》一課,我覺得老師很注意到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具體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
1、從課題《菩薩兵》入手,讓學生自己說說文章中菩薩兵指誰?誰稱誰為菩薩兵?課文中的怎樣說的?找出來讀一讀來引出新課。在學習到最后,感情朗讀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來結束全文的教學,從題眼入手,整體切入,然后又回歸整體,體現(xiàn)了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的教學思路,同時也給學生一個怎樣把握整體,怎樣處理局部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2、在處理課文的2——7小節(jié)時,金老師又是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朱總司令是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做的?抓住一個大問題,然后從具體的句子中引導學生理解、朗讀,從而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像紅軍這樣的軍隊,處處為老百姓著想,是當之無愧的菩薩兵!
3、在教學朱總司令所說的三段話時,教師還是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讀讀這幾段話,看看能體會到什么?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在總司令所說的每句話中,我們都能看出,總司令真是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有著菩薩一樣的心腸。當學習到最后,當理解到藏胞們對紅軍態(tài)度的轉變時,老師還可以進而提出問題:藏胞由一開始的又躲又跑到如今稱紅軍為“菩薩兵”,究竟是為什么呢?以這個問題總結全文,這樣的問題是否更可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引導學生再一次在整體上理解課文。
由此不難看出,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教師始終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從整體入手,逐步深入,在局部段落的教學中,始終扣住菩薩兵這一關鍵詞語,注意到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而使整堂課的教學顯得非常的嚴謹。
從三年級開始,新課標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的這種概括能力從何而來?這種能力不來自支離破碎的分析,而是來自于對一篇篇課文的整體把握。一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策略的確定都應該緊緊地圍繞一個中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最大程度的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2
《菩薩兵》這篇課文展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關心藏民、幫助藏民的感人故事。在本次教學中,授課教師教學目標明確,緊緊圍繞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紅軍對藏民的關愛,感受軍民魚水情深這一核心展開教學。
從教學方法來看,教師運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再現(xiàn)了當時藏民對紅軍誤解以及紅軍幫助藏民春耕的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藏民前后態(tài)度的`轉變。在講解藏民稱呼紅軍為 “菩薩兵” 這一關鍵內(nèi)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如 “他們說的‘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是什么意思?” 通過對文中紅軍戰(zhàn)士言行的分析,讓學生自主探究,理解紅軍戰(zhàn)士像菩薩一樣善良、慈悲,一心為藏民著想,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教師還注重朗讀指導,通過分角色朗讀藏民與紅軍戰(zhàn)士的對話,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情感,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把控可進一步優(yōu)化,部分小組討論不夠充分,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碰撞。若能給予學生更充裕的討論時間,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課堂生成可能會更加精彩?傮w而言,這是一堂扎實且富有成效的語文課,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3
在《菩薩兵》的教學中,授課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
課堂伊始,教師通過播放與課文時代背景相關的視頻,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奠定了基礎。在新授環(huán)節(jié),教師緊扣文本,引導學生關注藏民對紅軍從害怕、躲避到感激、擁護的態(tài)度變化,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幫助藏民春耕等一系列行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例如,在教學藏民們 “躲進深山,一去不回” 與后來 “感激得流下了眼淚” 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原因,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明白了是紅軍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藏民的信任。
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了藏民生活以及紅軍幫助藏民勞作的圖片,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然而,在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方面略有不足,可適當引導學生思考 “在當今社會,我們可以從紅軍戰(zhàn)士身上學到什么?” 等問題,將課文的教育意義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4
本次《菩薩兵》的教學,教師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大量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如 “紅軍為什么要幫助藏民?”“藏民最后為什么會把紅軍當成菩薩兵?” 然后組織學生帶著問題深入研讀課文,在小組合作中探究答案。這種以問題驅(qū)動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匯報交流時,教師耐心傾聽,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
在情感滲透方面,教師做得尤為出色。通過對課文中紅軍戰(zhàn)士關心藏民的細節(jié)描寫,如 “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引導學生感受紅軍戰(zhàn)士對藏民的關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生字詞的講解稍顯倉促,部分學生可能對個別字詞的理解不夠扎實。若能在字詞教學環(huán)節(jié)適當增加互動,如讓學生用生字組詞、造句,可更好地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5
授課教師在《菩薩兵》的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把握精準,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巧妙。
教師準確抓住了課文中能夠體現(xiàn)紅軍關愛藏民的關鍵段落和語句進行深入剖析,如 “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 這句話一語雙關,既指農(nóng)作物的生長,又象征著紅軍對藏民的關愛將在藏民心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紅軍戰(zhàn)士的良苦用心。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運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紅軍戰(zhàn)士和藏民,模擬文中的場景進行對話。這種體驗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教師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在課堂結尾,介紹了紅軍長征途中的其他感人故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學生對紅軍精神的理解。但在教學節(jié)奏的把控上,前半部分稍顯拖沓,導致后面拓展環(huán)節(jié)的時間略顯緊張,部分內(nèi)容未能充分展開。如果能夠合理調(diào)整教學節(jié)奏,課堂教學將更加高效。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6
這堂《菩薩兵》的語文課,亮點紛呈。教師教態(tài)親切自然,語言富有感染力,始終面帶微笑,用溫和的語氣與學生交流,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描寫紅軍戰(zhàn)士幫助藏民春耕的段落時,教師引導學生圈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讓學生體會作者通過動作描寫展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寫作方法,并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教師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且有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在表達中不斷提升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但在教學資源的利用上,可進一步挖掘。例如,可以引入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歷史資料或影視片段,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滿。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評課稿01-08
《翠鳥》語文評課稿08-18
語文《燈光》評課稿10-25
語文《杠桿》評課稿11-13
小學語文評課稿01-03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jīng)典]12-10
守株待兔語文評課稿10-04
語文《背影》評課稿10-19
語文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7-30
小學語文評課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