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热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人人国产,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嫩草,欧美伦理电影免费观看,国产女教师精品久久av,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虫虫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

時間:2025-08-21 14:31:35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shè)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shè)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qū)W到更多的知識。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shè)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0篇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叭照障銧t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guān)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lǐng)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guān)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gòu)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tài),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cè):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huán)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tài)(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jié)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jié)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lián)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總結(jié)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jié)

  教學時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zhì)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lǐng)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jīng)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xiàn)。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

  【教學目標】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场⒈痴b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病⒗斫狻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設(shè)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到公園或其他名勝古跡游玩,有沒有注意到在樹桿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墻壁上有些什么東西?

  學生說出“某某到此一游”……

 。、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墒窃诠糯@卻是發(fā)表作品的`一條途徑呢。古代的酒樓、驛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處粉刷不錯的墻壁,專供文人墨客題詠留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院的墻壁上的。(板書課題)

 。、大家看課題,對照文中的注釋,誰來跟我們說一下課題的意思呢?

  學生回答。

 。、師:大家說得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發(fā)表在寺院的古詩說了些什么。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錄像。看了這段錄像,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說出“廬山真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高低起伏”……

  2、師:大家觀察仔細,說得不錯。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眼里的廬山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請大家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試著翻譯,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學生反復自由誦讀,劃詞語。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大意,然后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說出來。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個地方來觀察廬山的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病W生回答:

  從“橫”、“側(cè)”、“遠”、“近”、“高”、“低”幾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

  3、師:“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誰能明白這種現(xiàn)象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從正面和側(cè)面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照做,發(fā)現(xiàn)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該詩句的意思。

 。础W生想象“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

 。、分組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然后交流:

 、艔]山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

  ⑵從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恰皬牟煌慕嵌扔^察,結(jié)果各不相!蹦闩龅竭^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師: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詩,我們是不是應當把它背誦下來呢?背誦的訣竅就是多讀,在讀的時候,要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如詩中的“嶺、側(cè)、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讀出起伏;“真”、“只”要讀重音。

 。病⒎纸M競賽背誦古詩。

 。场⒊瓕懝旁,提醒學生要書寫正確、規(guī)范。然后試著默寫課文。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guān)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ㄒ)、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guān)于蘇軾的了解

 。ǘ)、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ㄈ)、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yōu)美的語調(diào)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jié),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guān)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登飛來峰

 。ㄋ危┩醢彩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讀詩題,老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

  二、初讀古詩,自學檢查。

  思考:

  1、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

  2、詩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詩句。

  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理解“尋”、“聞說”。

  理解詩意:“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理解“緣”。

  詩人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讀古詩,說說詩人寫這首古詩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題西林壁

 。ㄋ危┨K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一、介紹詩人“蘇軾”,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導入新課。

  二、解題: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墻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三、理解詩意。

  1、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意: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詩意:看不清,認不準廬山真實的雄偉山勢。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廬山的全貌。

  3、齊讀古詩,指導朗讀,評議。

  四、思考:

  1、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說理?

  2、“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還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寫詩的用意。

  六、練習背誦。

  七、拓展延伸:

  1、補充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對比地讀一讀,增加積累。

  說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guān)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jié)合課文注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shù)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墻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F(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愿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范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復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么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cè)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并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么,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纯茨隳馨褟]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么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jié)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最后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tài)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tài)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么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匆惶,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么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了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制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jié)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游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jié)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6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guān)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cè):側(cè)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側(cè)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jié):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7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8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游覽廬山的總體印象!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diào)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jīng)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额}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三、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五、教具準備:

  課件。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ㄒ唬⿲。

 。薄押⒆觽兎殖伤慕M,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cè)面看。

 。、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jié)果,并說說為什么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jié)果也就不同的結(jié)論。

  3、老師順勢導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guān)系,這會是一首寫什么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薄⒂米约旱姆绞嚼斫庹n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墻壁上會題些什么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lǐng)略其中的滋味。

 。、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后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场⒔涣髯约豪斫獾暮筒欢牡胤,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fā)想象,理解詩意。

 。薄⒆x“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游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齊背)

 。病蓚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cè)、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guān)圖片)

 。、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lǐng)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xiàn)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cè)、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cè)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cè)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xiàn)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chǎn)生共鳴,領(lǐng)悟道理。

 。薄⑼菑]山,我們卻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態(tài)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fā)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蔽覀冞@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jié)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游廬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场⑵鋵嵲谖覀兩钪,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lǐng)學生在校園內(nèi)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后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后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xù)了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里,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9

  教學設(shè)計思路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數(shù)學教學中發(fā)揮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的交互特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按照網(wǎng)絡(luò)教學模式圖和教學流程圖:情景導入→ 自主探索 → 引導探究 → 歸納小結(jié)→ 反饋評價→ 升華提高。

  3)當學生打開網(wǎng)頁課件時,主頁上顯示與本課有關(guān)的知識廬山和題壁詩,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教學資源”網(wǎng)頁中“欣賞廬山”“古詩理解”“古詩新唱” “悟出道理”等數(shù)學課堂環(huán)節(jié)。

  媒體設(shè)計思路:

  1)根據(jù)課程學習的需要,選擇并確定主題小組分工等 2)組織網(wǎng)絡(luò)合作學習小組;

  3)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guān)的資源、網(wǎng)址和途徑并指導學生瀏覽相關(guān)網(wǎng) 頁;

  4)根據(jù)需要組織有關(guān)協(xié)作學習內(nèi)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學生以在網(wǎng)上找到的資料為基礎(chǔ),做一個與主題有關(guān)的網(wǎng)頁,并向全體學生展示;

  6)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在網(wǎng)上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gòu)的目的。

  整堂課步驟設(shè)計如下:

  一、打開網(wǎng)頁,主頁顯示了與本課有關(guān)的知識,學生自行閱讀,借此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由教師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打開“教學資源”。

  三、學生進行點擊學習。

  四、點擊“古詩欣賞”按鈕,然后結(jié)合課本進行“理解古詩”。

  五、在學習課本的基礎(chǔ)上進行知識拓展。 六、小組協(xié)商解決“討論探究”。

  七、當堂練習,點擊“拓展練習”進行練習。

  八、升華提高,學生充分活動之后,基本解決問題。進行討論。 九、通過網(wǎng)頁展示教材分析。是學生更一步理解知識。

  十、學生通過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延伸。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后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贊賞。

  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jīng)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额}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設(shè)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谝陨险J識,本節(jié)課設(shè)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fā)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強調(diào)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nèi)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diào)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guān)這首詩的資料。

 。2)網(wǎng)頁制作,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具準備:網(wǎng)頁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で閷。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

 。ǘ⿲W生介紹蘇軾

  1、有關(guān)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guān)情況。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yōu)化組合。同時課內(nèi)外有機結(jié)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

 。ㄈ┏踝x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chǔ)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ㄋ模┓纸M自學,理解美

  1、根據(jù)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ㄎ澹﹨R報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jié)合“橫看”和“側(cè)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板書:橫 嶺 側(cè) 峰)

 。2)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jié)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ǜ鶕(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師:為什么同是廬山有時看到的是嶺有時看到的又是峰呢?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 側(cè) 遠 近 高 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jié),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jié)、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jié)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學生根據(jù)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nèi)化詩意。

  討論探究:那么,怎樣才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

  說一說:聯(lián)系實際并結(jié)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這樣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

  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nèi)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jié)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七)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jù)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xiàn)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將詩意了然于胸。]

 。ò耍┛偨Y(jié)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jié))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jié),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ň牛┩卣寡由欤e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對比閱讀《登飛來峰》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ppt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nèi)ミ^廬山嗎?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廬山的風景或是景點的名稱。

  1. 廬山的瀑布氣勢磅礴。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唐·李白,這首詩中有一句特別有名的經(jīng)典:

  【課件出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朗讀

  2. 廬山不僅瀑布有名,山也特別有名氣。李白以廬山的山為背景還寫過一首另一首詩【課件出示】《望廬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課件出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導朗讀

  這首詩讓你感覺到廬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樣的呢?(削出——聳立 金芙蓉——金蓮)廬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層里的芙蓉。

  3.廬山的景美呀!遠在1600多年的東晉,廬山便成為山水詩的謳歌對象,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首先關(guān)注廬山的是山水詩的先驅(qū)人物——謝靈運。喜歡游山玩水的謝靈運來到廬山,登上絕頂,放眼四顧,靈感飛來,題寫了【課件出示】《登廬山絕頂望諸嶠》。他在詩中寫道:

  【課件出示】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敝笇Ю首x

  在謝靈運的眼中,廬山又有著怎樣的魅力?

  4. 同樣是廬山的`景觀,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樣以廬山為背景,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們古代,還有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我們熟悉的張九齡、杜牧、蘇軾、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經(jīng)游覽廬山,寫下了很多贊美廬山壯美景觀的詩篇。其中蘇軾就曾經(jīng)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還將最后一首題于西林寺的墻壁之上。這首詩就是【課件出示】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5.結(jié)合老師剛才的介紹有誰知道“題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讀《題西林壁》

  1.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題西林壁》,其余同學注意聽,聽他詩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沒有讀準確。

  3.評價,齊讀。

  4.讀古詩,不僅要的的準確,還要讀得有節(jié)奏,要讀得有板有眼。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字,師讀后三字。交換角兒色再度。

  5.齊讀。

  6. 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jié)奏,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老師示范,學生評價怎樣讀才是讀出味道來了。

  7. 學生試著讀一讀,爭取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8.指名讀,其余學生注意聽,看看聽出了什么味道來。

  9.齊讀。

  三、解《題西林壁》:

  1.讀了這么多遍,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你們能不能自己讀懂呢?這首詩一共只有28個字,請你輕輕地讀一讀,認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

  2.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懂了嗎?老師提三個問題,如果都能答出來,就說明你讀懂了。

  (1)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板:橫 側(cè) 遠 近 高低

 。2)作者欣賞廬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橫著看了看,側(cè)著看了看,遠處看了看,近處看了看,高處看了看,低處看了看呢?這些方位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樣呢?從詩中找證據(jù)。(遠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結(jié)合開始讀的古詩,誰能用下面的句式說明這個道理?

  【課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壺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廬山絕頂,看到的是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結(jié)合你對廬山的了解,誰還能用事實說明這個道理?

  這一句是概括的寫,還有一句具體的寫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樣。

  賞析: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寥寥幾句,區(qū)區(qū)14字,既有概括地寫,又有具體地寫。這樣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樣。

  請你結(jié)合你對廬山的了解,結(jié)合前面幾個大詩人的描寫,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了廬山,你站在廬山的某一個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景物?

  【課件出示】圖片欣賞(老師也到廬山去過,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課件出示】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個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車時無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廠望去,忽然發(fā)覺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樓房在綠綠的大樹的襯托下,加上夕陽的映襯顯得十分壯觀。他就想,我來到這二年有余,一直沒有這樣遠望過,更沒有如此欣賞過。也就從來沒有覺得電廠這么壯觀、漂亮過。于是,他輕輕地吟誦了一句詩,這句詩是什么,你們知道嗎?

  這中間的兩個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廬山?這個廬山可以是指一樣東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個人。

  譬如說: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呢?舉個例子說一說。

  小結(jié):這首詩不僅僅感受到了廬山景觀的奇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

  4.齊讀古詩。

  四、悟《題西林壁》

 。1)我們再回過頭來讀一讀,寫廬山的幾句詩,看看這幾句詩和《題西林壁》在內(nèi)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結(jié):別的詩人寫廬山,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贊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得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讓我們一起來背誦詩的最后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鞏固練習

  1.背誦《題西林壁》

  2.抄寫《題西林壁》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橫側(cè)遠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觀(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1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借助插圖、展開想象,并運用增、補、調(diào)、換四種方法理解古詩,體會詩句的意境。

  3、習得觀察方法,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4、指導背誦《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讓學生掌握理解詩句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望廬山瀑布》引入,板書課題

  二、初讀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讀好一首古詩,還要注意停頓和節(jié)奏的劃分,大家邊聽老師讀,邊在自己的書上劃分節(jié)奏,好嗎?(PPT投影節(jié)奏劃分)

  生根據(jù)節(jié)奏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三、理解

  (一)借助題目悟方法

  師:孩子們,要想看懂一首古詩,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請大家說說平時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詩句意思的?

  請看這首古詩的題目:題西林壁(指題目)(借解釋小結(jié)方法)

  板書:增 補 調(diào) 換

  (二)運用方法學詩句,感受廬山的千變?nèi)f化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齊讀)

  請大家按照剛才小結(jié)的理解詩句的方法,學習小組之間討論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體方法跟同學說說就更好了!開始吧!

  師巡視,傾聽、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認真,誰來結(jié)合理解古詩的方法,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補充解釋:看課文插圖,理解“橫看”“側(cè)看”

  誰來繼續(xù)結(jié)合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請大家看看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

  生充分觀察課文插圖,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廬山嗎?(出示一組廬山圖片)

  能再說說廬山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嗎?

  能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兩句詩嗎?(個別讀)

  師:是呀,這些都是詩人游覽廬山看到的景色。(板書:景)

  只要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廬山不同的樣子,所以觀察廬山的角度遠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六個。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覽廬山,寫下了他們的感受,我們?nèi)タ纯丛娙搜壑械膹]山,感受廬山的千變?nèi)f化:(師大約講解詩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所以,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讀邊在頭腦里想象廬山的樣子,把你最喜歡的那幅廬山風景畫讀出來……

  (三)活用方法悟詩情

  廬山的景色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所以詩人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繼續(xù)用剛才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師:詩人已經(jīng)看到廬山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為何它還說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生:因為他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能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

  師:所以這兩句詩的解釋中,我們還可以用“補”的方法,把原因補充得更加具體——

  生:(補)我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

  師:那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答:應該跳出廬山,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俯覽整個廬山

  師:所以詩人說:(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從這首詩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說:我明白了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客觀、全面。

  師:是的。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些課文正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

  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嗎?(下棋、同學之間吵架)

  師:詩人游廬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寫下來了,讓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廬山的美景,還讓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書:道理)

  像這樣的詩,我們可以叫它哲理詩。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欣賞廬山的美景,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次。

  (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2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了解詩人和寫作背景。

  1. 復習《望廬山瀑布》,觀賞廬山圖片,引出本詩。

  2. 學生閱讀閱讀資料(一):課文學習。了解本詩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 讀詩題,解釋題目的意思。

  2. 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 小組交流,借助注釋解釋古詩的意思。

  4. 學生匯報。

  三.質(zhì)疑解疑,體會詩義。

  學生質(zhì)疑。例: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

  1. 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2. 作者要怎么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

  3. 你從這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 觀察事物,如果只看一個方面,會有什么后果呢?學生閱讀資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雞和貓頭鷹的爭論》《一次考試》《一則寓言的啟示》)

  5. 學生交流閱讀后的感受,深化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觀察的道理。

  6. 討論:如果你能去廬山,你還會從哪些別的角度去觀察?

  四.指導朗誦、背誦古詩。

  1. 推薦兩種朗讀方法:突出觀察角度的詞語和突出觀察結(jié)果不同的詞語的讀法,學生練習。

  2. 配樂朗讀。

  3. 背誦比賽。

  五. 拓展閱讀,體會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精彩,學習觀察和寫作的方法,

  1. 學生閱讀閱讀資料(三):佳作欣賞。

  2. 從觀察和習作的角度談談閱讀的收獲。

  六.小練筆:我愛觀察。(多角度地觀察一樣事物,寫具體,寫生動)

  七.總結(jié)。

  板書:

  題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觀察 多角度、全面

  結(jié)果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標:

  1 能感情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 了解詩句的意思。

  3 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誦并默寫古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 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shè)計: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

  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

  芒,創(chuàng)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jīng)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jīng)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 同

  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ㄔO(shè)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

 。2) 指

  名讀,師作適當?shù)?鼓勵評價。

 。3) 全

  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 四

  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A、根據(jù)“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熝惨,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 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

  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ǜ鶕(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 在

  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

  相同。

 。ù隧椌毩暤脑O(shè)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

  用。)

 。2) 指

  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 指

  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纟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 指

  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jié)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

  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

  經(jīng)歷嗎?

  (生結(jié)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了嗎?

 。ㄓ辛饲懊娴睦幼麂亯|,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

  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ㄔO(shè)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nèi)化動力。

 。3) 指

  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guān)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ㄒ唬、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guān)于蘇軾的了解

 。ǘ、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ㄈ、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yōu)美的語調(diào)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jié),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教學總結(jié):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zhuǎn),目不暇接。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看,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有關(guān)于題壁詩的,有關(guān)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

  3、再讀詩,清節(jié)奏。

  4、抓字眼,明詩意。

  5、多誦讀,悟詩情。

  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guān)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

  有了這些奠定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經(jīng)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chǔ)上,我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jié)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總是當別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shè)的拓展的內(nèi)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guān)注每位學生,設(shè)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fā)時,學生思維轉(zhuǎn)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里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后。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5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jīng)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借助注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聽錄音范讀,畫出詩的節(jié)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jié)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借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題干:詩人觀察的角度有:

  選項:1、從正面看和側(cè)面看 2、從遠處看和近處看 3、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同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也看到不同的廬山。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廬山的圖片(出示廬山的圖片)。

  4、題干:你認為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選項:1、一次仔細的觀察 2、多次仔細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ㄒ龑В簭]山的美、味道永遠領(lǐng)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shù)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nèi)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后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題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兩句詩所說明的道理與下面哪句話相近?

  選項: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fā)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生自由說。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角度不同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效果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客觀、全面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問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6

  設(shè)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著文明,印刻著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著無限河山。筆者認為,古詩的教學,應基于吟誦,貴在于品悟,回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chǎn)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ㄒ唬⿲耄和瑢W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ǘ┏鍪荆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ㄈ┏醪叫纬蓪ι降恼J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談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ㄒ唬┙沂舅鶎W內(nèi)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談自己眼中的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ǘ┏踝x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游覽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三)初步釋疑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著讀著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么你讀懂什么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ㄒ唬┮娮R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峰(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cè)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ǘ└惺軓]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

  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詩意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ǘ┟魇吕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lǐng)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jié)歸納:從整體上看,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ㄒ唬┙裉煸谠娙颂K軾的帶領(lǐng)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ǘ┏鍪荆哼@是( )的廬山,只有( )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通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jié):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shù),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yè):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并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7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下來。

  2、通過朗誦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心境。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fā)、多角度出發(fā)認識事物”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fā)認識事物”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shè)置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假期都去過哪里旅游呀?(生舉手自由回答)老師去了江西省的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相信很多同學都對廬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一同去探訪廬山,看看蘇軾在廬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文學家蘇軾呢?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出示ppt中蘇軾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撥。

  3、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ㄈ┥钊胙凶x,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我們能看出詩人在廬山之中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都在變化。從“橫”“側(cè)”“遠”“近”“高”“低”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板書:視角:橫側(cè)、遠近高低)

  2、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偻ㄟ^讀第一個句子,詩人都描繪了廬山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橫著看,廬山形成了山嶺,側(cè)著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書:變化:嶺、峰、不同)

 、谕瑢W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為什么會呈現(xiàn)不同的景象呢?

  明確:詩人的視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①作者為什么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明確:因為每一個角度看廬山,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觀賞者會不明確廬山真正的樣子是什么,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凇爸痪壣碓诖松街小钡摹熬墶笔鞘裁匆馑?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明確:“緣”是因為的意思。只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劢Y(jié)合這兩句詩,談談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廬山,不能局限于一個角度。

  道理:要從客觀出發(fā)認識事物,要對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斷,不能盲目做判斷。言之有理即可。

 。ㄋ模┩卣寡由

  1、出示并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cè)重點。

  明確:引導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不同的構(gòu)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詩人在寫詩時,往往在詩歌中蘊涵著自己的經(jīng)歷與情感,能夠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分析詩人的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ppt出示蘇軾被貶黃州的資料,體會本詩的獨特視角。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yè):背誦《題西林壁》。

  五、板書設(shè)計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于學生經(jīng)驗不夠,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現(xiàn)階段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們碰到過因為觀察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不一樣的情況嗎?”等問題,并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8

  教學目的、要求:

  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難點: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課前準備:小黑板一塊。

  實施教學的主要方法:師生交流互動。

  教學過程:

 。ㄒ唬、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1、回顧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課文?(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

  2、江湖,峽谷,榕樹,鳥兒,美麗的晚霞等等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圖畫,使人回味無窮!

  3、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還去過哪些風景名勝,看到過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學們說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廬山)看看我們的偉大的北宋詩人蘇軾他是怎么來寫廬山的!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ǘ⒊踝x古詩,憑借拼音讀準生字字音,并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三)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ㄋ模⒎蹲x古詩,講讀法。

  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ㄎ澹├收b分析古詩并背誦:

  1、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2、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

  師檢查背誦情況3、總結(jié):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

  八、板書設(shè)計: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見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觀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緣/身在/此山中。

  九、作業(yè)布置:背誦古詩。

  十、課后評析:

  臨時得到通知,要來聽我的課,即使課前備過課了,心里也難免緊張。那么多資深老師來聽課,感覺壓力好大。但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只要能夠勇敢地去面對,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成長,有所得到的。

  接下來說一說,自己對該課的反思。作為一個剛走出校園邁入另外一個不同校園的新老師,總覺得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總在剎那間會覺得比較迷茫,所以,總是千方百計的找一些資料拼命的借鑒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課之后總是會覺得其實另外一種形式的教法也許會更好一點。課前想象了很多種學生情況,但在上課時還是會出現(xiàn)讓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講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叫了好幾個學生說“不識”什么意思,這幾個學生都說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備課時希望學生說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繞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課后覺得,其實有些知識上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夠解釋清楚的,不應該拘泥于形式。

  其次,在該課上,要感謝我的學生,他們讓我覺得很驚訝。作為新老師兼班主任,對他們很多地方的了解還有些欠缺。例如,我讓學生試著解釋一下該詩的大致意思的時候,蔡沖真的讓我很吃驚,他反問我:“老師,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當作蘇軾,然后再解釋呢?”我立即說:“當然可以!彼幕卮鸸徽娴暮芫,其他同學都不由自主的把掌聲送給了他,我想假如叫我來解釋,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這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做好優(yōu)秀的學生的老師,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課之前,所要做的準備其實還可以更加豐富。

  最后,在下面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實,我可以把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不是自己說出來,讓他們劃出來。而是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之后的匯報中得到劃分的依據(jù)。讓他們自己得出結(jié)果比我告訴他們答案會更加好。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9

  課時

  第一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冀教版三年級下冊21課第二首詩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作者蘇軾,北宋文學家。是他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之作。它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啟迪我們?yōu)槿颂幨碌恼芾恚河捎谌藗兯幍牡匚徊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guān)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按要求理解詩句內(nèi)容,用比較通順地表述出來,并能把自己學過的經(jīng)典詩句恰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

  由于低年級學生生活、歷史知識很少,但想象力豐富,教師應引導學生努力展開想象,體會詩詞的意境上,使學生在一次次朗讀的基礎(chǔ)上一點點提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策略與設(shè)計說明

  引導學生努力展開想象,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詩詞的意境,情感誦讀。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預設(shè)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shè)計意圖

  一、圖文導入,理解課題。

  二、初讀古詩,自學探究。

  三、品讀古詩,理解體會。

  四、誦讀古詩,有感情。

  1、課件圖片,師:這是位于我國江西省的廬山,看到他你想起了哪首古詩?

  2、師:廬山不僅有氣勢磅礴的瀑布,還有許多美景,宋代詩人蘇軾游覽廬山時曾去過一座寺廟叫西林寺,并寫下一首詩,誰愿意把題目讀給大家?(4個學生讀題目,說明在“題”的后面停頓。)

  (一)、自學提示:1、自由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2、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我們在讀詩的.時候,要發(fā)揮大膽的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畫家,你會畫出怎樣的畫面?

  (二)、展示讀,交流所得。

  誰來給大家讀一下?

  誰還想讀?請起立,一起讀這首詩。

 。ㄈ、讀完這首詩,你一定懂得了很多,哪個小組最先把你們交流的結(jié)果告訴大家?

  隨學生回答整合資源板書:

  不識只緣

  1、配景讀詩。

  同學們想的真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的畫面。課件出示廬山的畫面配樂

  2、理解詩句。

  (1)、前兩句

  在這首詩中有些字詞很有特點,現(xiàn)在我們邊讀邊找一找。

  在課件上畫出來

  板書:嶺--峰這兩個是一類字,在田字格中書寫

  解釋字典嶺: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頂。

  老師讀這兩句,這廬山真的是(學生補白):

  現(xiàn)在有點疑惑,還有點為之贊嘆,帶著這種感覺自己讀一讀這兩句。

 。2)、后兩句

  這廬山怎么這么多的樣子?詩人把自己的感嘆寫了下來,并千古流傳。課件后兩句出現(xiàn)。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2個這兩句詩為什么成為千古佳句呢?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看看能讀出什么?

  蘊含了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件事情看不明白,只因我們在事件之中,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身在此山中

  為了讓這一哲理深入人心,我們該怎樣去讀?誰來試一試?

  背景介紹:這就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在西林寺題的一首詩,寫景寓理,既讓我們領(lǐng)略了廬山的神奇景色,又讓我們明白生活的道理。請同學們們再讀這首詩,和詩人一起暢游廬山。

  發(fā)言說古詩

  (李白《望廬山瀑布》)

  齊讀課題。

  學生學習、小組交流

  展示讀

  全班評價

  齊讀

  學生發(fā)言,隨意說一說:這首詩寫了廬山的景色、看到許多山,山有高有低等等)

  指名讀古詩。

  “橫--豎嶺--峰遠--近高--低”都是反義詞

  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

  先讀這兩句詩,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齊讀這兩句

  學生接詞語: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真是千變?nèi)f化的。真是不可思議的。他到底是什么樣子呢?這廬山真是神奇。

  指名讀、情感誦讀。

  指名讀

  認真品讀,自我理解交流

  讀出詩句含義

  齊讀

  配樂背誦古詩(個人、齊背)

  由所學引入,為新學做鋪墊

  課件展示,激發(fā)學習興趣。

  結(jié)合文字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讀正確、讀流利

  整體感知

  理解詩句內(nèi)容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古詩語言凝練,富有節(jié)奏,引導學生樂讀。以讀為主,先讀通、讀懂,再讀出形、讀出韻。

  讀中感悟,積累語言,營造主動探究、積極發(fā)展的良好學習氛圍。

  學生情感表現(xiàn)相當豐富,激勵性的語言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理解誦讀。

  情感誦讀

  加深體驗和領(lǐng)悟。

  課堂小結(jié)

  2分鐘

  在古詩中,還有很多含有深刻哲理的千古佳句,你知道哪些呢?

  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

  布置作業(yè)

  1分鐘

  誦讀李白的詩

  積累古詩作品,完成《我配古詩畫》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橫側(cè)

  遠近高低

  不識

  只緣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0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后采用敘事與說理相結(jié)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shè)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一、 談話與導入

  1、 師生談話: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2、 師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3、 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么。

  4、 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 小組交流觀后的感受。

  6、 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并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 初學與感知

  1、 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

  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 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 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 教音:嶺ling 峰feng 不識bushi 只緣zhiyuan

  5、 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 認識“緣”字。

 、僬垖W生自己通過部首查字典來認識該字。

 、谕瓿商羁眨骸熬墶弊钟貌渴撞樽址ú,應查____部首,再查___畫。第四筆是___,名稱是________,第五筆是___,名稱是______。

 、鄱嗝襟w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軐W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 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 學生練習后,小組比賽讀。

  9、 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并說說理由。

  三、 理解與感悟

 。ㄒ唬⿲W習第一部分

  1、 齊讀一、二句詩。

  2、 自查字典,理解“嶺”“峰”的意思。

  3、 根據(jù)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

  畫。( 嶺: 峰: )

  4、 說說“嶺”“峰”的區(qū)別。

  5、 小組討論:同樣的山,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

  6、 繼續(xù)討論: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7、 體會“橫看”“側(cè)”“遠近高低”的意思。

  8、 配合相應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ǘ⿲W習第二部分。

  1、 自讀。

  2、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賍__________________,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谝驗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4、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5、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6、 質(zhì)疑。

  四、 朗讀與背誦

  1、 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 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讀后評價。

  3、 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①古琴曲《高山流水》;②古箏曲《漁舟唱晚》;③二胡曲《二泉映月》;④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 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jù)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diào)唱出來。

  五、 升華與拓展

  1、 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 說說觀后的感受。

  3、 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 介紹有關(guān)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8-13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9-18

《題西林壁》經(jīng)典教學設(shè)計08-03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6-19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shè)計11-20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shè)計08-07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5-08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1-12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6-07

《題西林壁》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08-08

广东省| 布尔津县| 响水县| 确山县| 安泽县| 淮阳县| 淮阳县| 玉山县| 始兴县| 潮州市| 钦州市| 南华县| 新干县| 邢台县| 达孜县| 寿光市| 广安市| 长丰县| 井研县| 扎赉特旗| 古丈县| 宽甸| 大安市| 尚志市| 科尔| 博白县| 宜阳县| 西充县| 南平市| 枣强县| 永寿县| 株洲县| 泗阳县| 南澳县| 巍山| 蒙山县| 天津市| 余姚市| 仙游县| 施秉县|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