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热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人人国产,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嫩草,欧美伦理电影免费观看,国产女教师精品久久av,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虫虫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時間:2025-07-19 06:16:42 小英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在現(xiàn)實學(xué)習(xí)生活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1

  一、字音

 。ㄒ唬 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的字。一個漢字,讀音不同還意味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對于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十分重要。

  如:夫 有讀fú 予觀夫巴陵勝狀 若夫霪雨霏霏 夫環(huán)而攻之 有讀fū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其夫囈語

  間 有讀jiān 奉命于危難之間 有讀jiàn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遂與外人間隔

  同學(xué)們在復(fù)習(xí)的時候應(yīng)該歸類整理

 。ǘ 異讀字

  所謂異讀,是指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讀法。文言文中的異讀有三類: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

  1、 破音異讀 前人又叫“讀破”“破音”。它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辦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語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 通假異讀 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

  如:孰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應(yīng) 亡同無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 古音異讀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吳廣者,陽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實詞

  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

 。ㄒ唬┕沤癞惲x。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于演變的結(jié)果,詞的含義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差異:

  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xiàn)在泛指江河。

 、谠~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xiàn)在專指男子的配偶。

 、墼~義轉(zhuǎn)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xiàn)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 去 湯 郭 尋(不久)走 裙 致詞(對――說話)但(只是) 贊(傳記結(jié)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 借(即使 假設(shè) 借第令勿斬) 比(等到 比至陳) 間 控(拉開)

  惡(怎么) 委 池 入 出 發(fā) 舉 征(征驗)夫 或(有的人 某人)進 退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獄 鄙 再 向(過去的 以前的)師(軍隊 取法)

  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 絕境 交通 妻子 無論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 往往 經(jīng)綸(籌劃 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緣關(guān)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 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 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 排空(沖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遺憾) 開張 感激(感慨而激動) 犧牲 于是(介詞于和代詞是的.連用)

  以為(把――作為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 明年 幾何(多少)

  ( 二) 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倜~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婦撫兒乳

  喂奶 名之者誰 取名 公將鼓之 擊鼓 置人所罾魚腹中 用網(wǎng)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為市鞍馬 買 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shù)墓ぞ摺?/p>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樣 狐鳴呼曰 孔子?xùn)|游 乃丹書帛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亮躬耕于隴畝 親自

 、坌稳菰~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 溫故而知新 舊的知識 新的知識 擇其善者而從之 優(yōu)點 長處 親舊知其如此 親戚朋友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堅固的盔甲 銳利的武器 百廢具興 廢棄的事情 行陣和睦 優(yōu)劣得所 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氣 發(fā)揚光大

 、輨釉~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馬 屠懼,投以骨 屠戶

 、抟鈩佑梅。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為名詞,現(xiàn)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 例:不恥下問 認為――是恥辱 一覽眾山小 認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認為這樣很怪異

 、呤箘佑梅 A.動詞的使動用法 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 使――惱怒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無案牘之勞形 使――勞累

 。ㄈ┮辉~多義。古漢語絕大多數(shù)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xué)習(xí)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并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

  安 (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形容詞,安穩(wěn)的、穩(wěn)定的 如:風雨不動安如山 (3)疑問代詞 怎么如:安得廣廈千萬間 (4)動詞 養(yǎng)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把 (1)動詞 拿、持 如:把酒話桑麻 把酒臨風 (2)形容詞,白色的如:綠楊陰里白沙堤 可憐白發(fā)生

  比 (1)動詞 挨著 對著 天涯若比鄰 (2)動詞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3)動詞 相比 曹操比于袁紹

  兵 (1)士兵 軍隊 如:可汗大點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詞,古代 護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詞水池 墨池記

  出 (1)動詞,出現(xiàn)、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動詞出去、出來 如:不復(fù)出焉 (3)動詞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動詞產(chǎn)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處(chù)(1) 名詞 地方 幾處早鶯爭暖樹 (2)名詞 時候 時間 鄉(xiāng)書何處達

 。3) chǔ 動詞 處在 處江湖之遠

  次 (1)名詞, 層次 不可計其層次矣 (2)動詞 ,編次、編排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3)動詞,駐扎、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次北固山下

  從 (1)動詞,跟從,跟隨 擇其善者而從之 (2)動詞,依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形容詞,從前的,以前的 來從楚國游 (4)形容詞,從容

  道 (1)動詞 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 (2)名詞 道路 古道西風瘦馬 (3)名詞 道德 伐無道,誅暴秦 (4)名詞 規(guī)則 正確的方法 以諮諏善道 (5)名詞 學(xué)問 即加冠,益幕圣賢之道 (6)名詞,道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得 (1)動詞,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2)動詞,達到

  (3)動詞 ,能夠,可以 余因得遍觀群書 (4)通“德”動詞 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發(fā) (1)名詞,頭發(fā) 可憐白發(fā)生 (2)動詞 出發(fā) 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3)動詞 發(fā)出 野芳發(fā)而幽香 (4)動詞 征發(fā)、征派 發(fā)閭左謫戍魚陽

  負 (1)動詞,背負 負者歌于途 (2)動詞 依靠,依附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感 (1)動詞 感動 帝感其誠 (2)動詞 傷感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3)動詞 感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臣不勝受恩感激

  觀 (1)名詞 景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動詞,觀看,觀賞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動詞 閱讀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以上盡是一些例子,復(fù)習(xí)時,應(yīng)學(xué)會歸類整理

  三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于語法意義的一類詞。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gòu)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階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蓋、則、焉”13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應(yīng)重點掌握。在學(xué)習(xí)和掌握文言虛詞時,首先根據(jù)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再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詞語間的相互關(guān)系,確定它的詞性,辨別它的意義。

  之 (1)代詞 指代前面出現(xiàn)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 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a 用在主謂之間 無意 兩狼之并趨如故 無絲竹之亂耳

  b 結(jié)構(gòu)助詞“的”忘路之遠近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3)復(fù)指代詞 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動詞 譯為 “到 ”輟耕之隴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節(jié)助詞 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標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紹與動作發(fā)生相關(guān)的時間地點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向”“給”“對” a向 告之于帝

  b 給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c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不譯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以 (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 可譯為“憑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 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 咨臣以當世之事

  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 可譯為 “因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起點時間 可譯為“從”

 。5)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根據(jù) 可譯為“根據(jù)”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河曲智叟無以應(yīng)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表原因 可譯為“由于”“ 因為”扶蘇以數(shù)諫故

  (3)表結(jié)果 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4)表連接 可譯為“而”,或不譯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焉 語氣詞 (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于“呢”“了”,也可不譯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呢”萬鐘于我何加焉? 又何間焉?

  兼詞 相當于“于之”其中于為介詞 之為代詞 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

  代詞 (1)用在動詞后做賓語,相當于“之”,可譯為與之相當?shù)脑~語

 。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為 (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fā)生相關(guān)聯(lián)的對象,可譯為“替”“給”等 尚思為國戍輪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天下唱 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

  愿為市鞍馬 為宮室之美 為報傾城隨太守

  (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士卒多為用者

  連詞 wèi 表因果關(guān)系 因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尾助詞 夫子何命焉為

  所 (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詞組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jīng)常位于動詞前和動詞組成“所”字短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問女何所思-……-所思 所憶都是所字短語 ,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

  問所從來,具答之 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

 。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后來慢慢發(fā)展成的,“以 ”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親賢臣 ,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后面,一起充當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tài)、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雜然相許

 。3)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4)連詞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過,然后能改

  然則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而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轉(zhuǎn)折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其 (1)代詞 a 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里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勺g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敵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詞,那么“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稱代詞 蹲其身,使與臺齊

 。2)加強語氣 其如土石何?

  乃 (1)連詞a 表前后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后,可譯為“于是就 于是才 終于” 陳勝、吳廣乃謀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條件關(guān)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后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jié)果

  弗勝,守臣死,乃入據(jù)陳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2)副詞 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勺g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表出乎意料之外?勺g為“竟然”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夫 (1)指示代詞 念fú 表遠指,相當于“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

  (2)語氣詞 a用于句尾 表感嘆,相當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將要發(fā)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 夫戰(zhàn),勇氣也 夫環(huán)而攻之

  而 (1)表順接 可譯為“然后”“就” 溫故而知新 聚室而謀曰

  (2)表轉(zhuǎn)折 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3)表并列 可譯為“并且”,或不譯 黑質(zhì)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

 。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 默而識之 恂恂而起

  四 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zhì)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zhàn),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被……所感動

 。2)有標志詞語

  a “為”表被動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動 管夷吾舉于士 “舉于……”即“在……被舉薦”。

  3.倒裝句。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1)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么”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通道呢” b謂賓倒裝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勺g為“有哪一樣”。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白浴,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爸,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勺g為“有什么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D 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diào)。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E 其他,表示強調(diào)。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關(guān)山度”是“度關(guān)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guān),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A “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C 數(shù)量詞做定語后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作補語外,大都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jié)構(gòu)“于我”后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 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尉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是“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討賊興復(fù)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shù)量詞和定語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 蒙后省 c對話省 例《曹劌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 禽獸之變詐(有)幾何哉 賓語“幾何”前面省略謂語“有”,譯時要補上

  會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賓語“大雨”前面省略了謂語“下”,譯時要補上

 。3)省略賓語 a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代前面已經(jīng)提到的“人、事、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 吳廣以(之)為然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士卒都為(之)用者 念無與(之)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君與(之)具來 b省略動詞賓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之) 上使(之)外將兵

 。4)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xùn)|游,見兩(個)小兒斗 二(個)男新戰(zhàn)死

 。5)省略介詞 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 則題名(于)其上 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于)人 b省略 (自)可譯為 從 (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jié)構(gòu)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于“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3)“以……為……”相當于“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戰(zhàn)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2

  一、文言實詞

  1、文言實詞的古今詞義變化

  A、詞義的擴大;B、詞義的縮小;C、詞義的轉(zhuǎn)化;D、感情色彩的變化;E古今詞義的變化;F、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

  2、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

  3、文言實詞的活用

  文言中有些詞的性質(zhì)可以臨時改變,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作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被動用法等。

  4、通假字:古書中用一個字替代另一個字的使用現(xiàn)象,叫通假。

  二、文言虛詞

  準確理解、掌握常見文言虛詞之以而于則者也等的用法和意義,準確辨析在不同文句中的用法和意義,以達到對文句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單個虛詞為線索進行歸納整理,完全理解它的意義和用法。

  三、文言語句的斷讀與翻譯

  1、文言語句的斷讀

  A、按詞語斷讀:一個詞絕對不能斷讀開;

  B、主謂之間斷:主語與謂語之間往往有較大停頓;

  C、按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斷:語句中有假設(shè)、承接關(guān)系的,可以根據(jù)關(guān)系斷讀開。

  2、文言語句的翻譯

  A、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

  B、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譯;

  C、靈活使用翻譯方法:留補刪換調(diào)。

  四、文言句式:

  省略句、判斷句、倒裝句、使動句、意動句、被動句。

  文言文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

  考查的內(nèi)容主要有:

 、俳Y(jié)合兩材料,給加點的字注上不同的讀音;

 、 指定具體的語句比較異同;

 、鄢R娡僮钟梅ǖ'異同;

 、艹R娢难詫嵲~含義的異同;

  ⑤用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解決比較閱讀材料中的問題;

 、薷鶕(jù)課內(nèi)文言文特殊句式特點找出文比較閱讀材料中相應(yīng)的句式;

 、哳I(lǐng)會比較閱讀材料的基本內(nèi)容,并進行比較分析;

 、鄬⒈容^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⑨比較兩材料在內(nèi)容、寫法及表達方式方面的異同;⑩比較閱讀材料的情感傾向。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3

  在文言文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現(xiàn)象,叫做詞類活用。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

 、倜~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

 、趧釉~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

 、坌稳菰~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④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

  ⑤名詞用作狀語

  下面就初中文言文常見詞類活用現(xiàn)象作如下歸納

  1、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賱釉~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A.焉用亡鄭以陪鄰?B.項伯殺人,臣活之。C.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

  [簡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倍际遣患拔飫釉~,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巴鲟崱奔础笆灌崌鴾缤觥;“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fā)怒)”。

 、谀承┘拔飫釉~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例如:

  A.謹食之,時而獻焉。(小心地喂養(yǎng)它,到時候把它獻上去)B.晉侯飲趙盾酒。(晉侯讓趙盾飲酒)

  [簡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動詞,但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yǎng)。“食”用作使動意義后讀sì。B句中的“飲”,及物動詞,但這里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yìn。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同動詞的使動用法略有區(qū)別,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A.今媼尊長安君之位。(現(xiàn)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

  B.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各國諸侯(因此)畏懼(秦國),會合結(jié)盟想辦法削弱秦國(的勢力)]

  C.春風又綠江南岸。(春風又使江南岸變綠)

  (3)名詞的使動用法

  ①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chǎn)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后所表示的動作。例如:

  A.爾欲吳王我乎?(你想讓我做吳王嗎?)

  B.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齊桓公親自解開管仲的繩索束縛,并且讓他做丞相)

  C.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即使江東父兄可憐我使我繼續(xù)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見他們呢?)

 、谧魇箘佑梅ǖ拿~,后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使他為友)

  [簡析]“不得而臣”相當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后有時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蘇代向東去(回齊國),秦國一定懷疑齊國,而不相信蘇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戶。(修起房屋,四周墻壁一百方丈,將一座座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簡析]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A句的“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B.句的“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4)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

  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后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A.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么長期掌握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并列變成四皇,與五帝并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在于使事物發(fā)生數(shù)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數(shù)量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復(fù)復(fù)”)變化。

  2、意動用法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滕公認為其言出眾不凡,其貌壯美)

  B.梁以此奇籍。(項梁以此認為項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簡析]A句的“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B句的“奇籍”,是主語“項梁”主觀上認為賓語“項籍”具有“奇”的性質(zhì)。C句的“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tài)。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現(xiàn)在我還活著,而人們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會把他當作魚肉了(任意宰割)]

  B.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況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魚、打柴,把魚蝦當成伴侶,把鹿看作朋友)

  C.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

  3、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賰蓚名詞相連,既不是并列關(guān)系,又不是修飾關(guān)系,便是動賓關(guān)系或主謂關(guān)系,其中一個必然活用為動詞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著麻布的短衣,來到張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稱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诿~后面緊跟代詞,該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驢不勝怒,蹄之。(驢子很惱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進入咸陽的人,就尊他為王)

 、勖~用在“所”“者”結(jié)構(gòu)中,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因此,派官吏修繕賓客所居住的館舍)

  B.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稱王”,放在別人捕得的魚的肚子里)

  ④名詞放在副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后。[跟著十來個女徒弟,都穿著綢子單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給沒有功勞的臣子封官,不讓不勇敢戰(zhàn)斗的士兵受賞)

  ⑤名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與及物動詞組成合成謂語,名詞前面放上能愿動詞,等于名詞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子謂公冶長:“可妻也!(孔子對公冶長說:“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殺他倆)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嗎?)

 、廾~后面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因為介詞結(jié)構(gòu)只能附在謂語動詞后面,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有的省略介詞),就等于名詞處在了動詞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晉師軍廬柳。(晉國的軍隊駐扎在廬柳)

  B.秦伐韓,軍于閼與。[秦國攻打韓國,(軍隊)駐扎在閼與]

 、呙~用“而”同動詞或動賓詞組連接時,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禮制各不相同,卻都成就了王業(yè),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樣,也都成就了霸業(yè))

  B.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從前齊國有一個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詞、代詞、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1)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認為寶貴的,正是君主認為低賤的`;一般官吏認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認為高貴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黃帝。(社會上所推崇的人,沒有比得上黃帝的)

  ②形容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jié)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愿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jié)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例如:

  A.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打聽它的深度,就連那些愛游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

  B.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由上看來,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坌稳菰~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稍出近之。(漸漸地走出樹林靠近它)

 、苄稳菰~后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令尹子蘭……終于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

  (2)代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代詞活用為動詞,同形容詞;钣煤蟮脑~匯意義,仍不失其稱代作用。例如:

  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伯丑)見了公卿都不施禮,無論地位高低,都對他以“你”相稱]

  (3)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數(shù)詞活用動詞的條件,也與形容詞相同。例如:

  A.六王畢,四海一。(六國滅亡了,天下統(tǒng)一了)

  B.不遷怒,不貳過。(不把怒氣發(fā)泄到別人身上,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5、名詞作狀語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名詞作狀語只限于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普通名詞作狀語則比較少。而在古代漢語里,名詞(包括普通名詞、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作狀語卻是常見的現(xiàn)象。名詞作狀語有的很富有修辭色彩,了解這種語法現(xiàn)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詞作狀語

 、俦硎颈扔。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產(chǎn)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C.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于前。

  [簡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樣地爬行”,“蛇”是名詞作狀語,是用普通名詞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飾動詞。B句中“兒啼”是“像小孩一樣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樣坐著”。

 、诒硎緦θ说膽B(tài)度。例如:

  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單乃起,引還,東鄉(xiāng)坐,師事之。

  C.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簡析]A句的“兄”,名詞,在這里作“事”的狀語,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可譯為我要用招待兄長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師”與C句的“客”都與此同。

 、郾硎緞幼餍袨榈墓ぞ、憑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B.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簡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別修飾動詞“運”和“載”,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箕畚運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船載以入”,意思是用船載運進來。C句的“目”和“耳”分別修飾動詞“見”和“聞”,表示憑借。“目見耳聞”可譯為親眼看到親耳聽到。D句的“面”修飾動詞“刺”,表示用面對面、直言不諱的方式進諫!懊娲獭笨勺g為當面指責。

 、鼙硎緞幼餍袨榈奶幩。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劉備、周瑜水陸并進。

  C.趙襄王郊迎甘羅。

  [簡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陸并進”,意思是從水路和陸路一起進軍。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詞作狀語雖和一般主謂結(jié)構(gòu)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樣。

  A.通過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來確認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兒啼”,如果是主謂結(jié)構(gòu),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兒啼哭”,這顯然與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結(jié)合分析句法關(guān)系來確認

  [辨析]分析句法關(guān)系,主要從兩方面著眼:一是弄清動詞的施事者(主語),就一般情況來看,名詞作狀語的句子往往在這個名詞前面還另有主語,如“嫂蛇行”“老人兒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語,“蛇”“兒”就不可能還是主語,而只能是狀語了。二是看主語與用作狀語的名詞是否是并列關(guān)系。如果是并列關(guān)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語;如果不是并列關(guān)系,就先確定謂語動詞的施事者(主語),另一名詞必然是狀語。如果句中主語不容易確定,或根本就是無主語句,那就只能根據(jù)上下文意來判斷了。例如“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結(jié)合上下文,就很難確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語還是狀語。如果是主語,則是“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狀語,則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樣坐在前面”。從上下文意看,這一句是說其中一只狼的情況,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狀語。

  (2)時間名詞“日”“月”“歲”作狀語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A句的“歲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換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換刀。B句的“日攘其鄰之雞”,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鄰居之雞。

  ②表示漸進。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B.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簡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來。

 、郾硎就。例如:

  A.日吾來此也,非以翟為榮,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問范會之德于趙武。

  [簡析]這兩例中的“日”都可當“往日”“從前”講。這種用法的“日”字多見于先秦作品中,秦、漢以后比較少見。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詞是名詞的附類。單純的方位詞“東”“西”“南”“北”等在行為動詞前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把這些方位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常常需加介詞“往”“向”等來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簡析]A句的“南”“西”“東”“北”分別修飾其后的動詞,有往南、往西、往東、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邊(西邊)投靠,向左邊(東邊)投靠。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4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jié)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xué)習(xí)。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lǐng)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xué)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yīng)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xué)而》)

  (3)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3)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葑酉嗔骸)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lǐng)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岳》)

  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quán)勸學(xué)》)

  (5)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lǐng)。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lǐng)。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xué)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

  (5)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二、成語

  ·溫故知新:溫習(xí)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xiàn)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十則》)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墩撜Z十則》)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涸谝黄鹦凶叩脑S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墩撜Z十則》)

  ·諱疾忌醫(yī):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yī)生。比喻有了錯誤、缺點,生怕別人批評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fā)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侗怡o見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環(huán)境或境界的驟然轉(zhuǎn)變。多指由逆境轉(zhuǎn)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队紊轿鞔濉)

  ·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復(fù)雜,不易看清底細。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huán)境幽美的世界,現(xiàn)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xiàn)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后遂無問津者!短一ㄔ从洝)

  ·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xué)識,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孫權(quán)勸學(xué)》)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quán)勸學(xué)》)

  ·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F(xiàn)在多用來形容外強中干的事物。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肚H》)

  ·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lǐng)已經(jīng)用完。(《黔之驢》)

  ·老驥伏櫪:老了的好馬,伏在馬房中卻還想去跑千里的遠路。比喻人雖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壯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龜雖壽》)

  ·源頭活水:比喻生活氣息濃厚,也指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為有源頭活水來!队^書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閑情記趣》)

  ·揮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灑出去就像下雨一樣。原來形容人多,后來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繼踵:肩膀靠肩膀,腳尖碰腳跟。形容人多,擁擠。

  ·張袂成陰:張開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陽光,形容人多。(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晏子故事兩篇》)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F(xiàn)在多指學(xué)習(xí)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況不深入。(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缎∈队洝)

  ·畫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無益。(《寓言四則》)

  ·買櫝還珠:取舍失當,舍本逐末,是極不可取的。(《寓言四則》)

  ·濫竽充數(shù):沒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間湊數(shù),終會露餡。(《寓言四則》)

  ·塞翁失馬: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yōu)楹檬隆?《寓言四則》)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披[被]堅執(zhí)銳:身披堅硬的護甲,手上拿著銳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戰(zhàn)斗。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蹲砦掏び洝)

  ·水落石出——《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愁患害能使人奮斗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于享樂,反而容易導(dǎo)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廢俱興:指任事振作有為,凡有荒廢者,皆整理興舉起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氣象萬千:謂景象宏偉絢麗,非常壯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心曠神怡:心胸曠達,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赤壁賦》知識梳理06-21

文言文《蘭亭集序》知識梳理11-07

《蘭亭集序》文言文知識梳理11-07

《觀潮》知識梳理09-11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也的用法知識梳理10-07

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知識點梳理10-25

高考文言文《滕王閣序》知識點全梳理12-13

《離騷》知識點梳理12-05

《木蘭詩》課文知識梳理09-23

沈從文《邊城》知識要點梳理10-24

楚雄市| 阿巴嘎旗| 台东市| 长泰县| 博罗县| 蓬莱市| 滕州市| 贵州省| 通榆县| 民权县| 南岸区| 永福县| 游戏| 辽中县| 永城市| 汝城县| 措勤县| 兴隆县| 昔阳县| 渝北区| 顺昌县| 临海市| 望谟县| 云南省| 集贤县| 深水埗区| 淮南市| 齐河县| 高雄县| 朝阳市| 宁德市| 青铜峡市| 阿拉善左旗| 扶风县| 辽源市| 盐源县| 益阳市| 军事| 上高县| 陆丰市| 简阳市|